|
胡文效—把科技事业作为人生追求把科技事业作为人生追求 ——记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胡文效研究员
一个人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包含着他的信仰、激情、责任感和创造力,当它了解了组织的使命、规划和自己的岗位职责后,不用别人告诉他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他会主动去思考并迅速行动。
胡文效,葡萄酒行业的人对他并不陌生,但了解他治学作风、科技工作经历的人为数不多。他参加工作三十年,一直在科研机构工作。他谙熟科研管理,为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做过多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老总、科研机构院所长,为单位积累了丰厚资产;他擅长专业技术,主持承担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曾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担任过多年葡萄酒协会秘书长、会长,致力于产业科技进步;他注重人才培养,举贤荐能,并兼任齐鲁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出多名优秀人才。 1、青年立志 走出别人没走过的路 胡文效是一个善于创新并执著追求的人。1985年,胡文效在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后更名为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参加工作,被分在食品研究室香精香料组,自此,开始了他在香料学科长达十八年的研究工作。在当时,香料学科分为天然香料(动、植物来源)和合成香料(化学合成)。起初,胡文效被安排搞“梅拉德反应”及其继发反应,从氨基酸与还原糖出发,反应获得具有特定香气的一组化合物。由于当时国内氨基酸工业落后,试验所需氨基酸要从日本进口,价格昂贵且不易得到。胡文效产生了利用植物蛋白水解获得所需氨基酸的想法,经查阅大量资料,决定从烟草叶出发,利用烟草蛋白。经反复试验,创新性的通过复合酶接续催化,得到了他所需要的氨基酸,同时也得到了还原糖,在此基础上通过“梅拉德反应”及其继发反应,达到研究目的。这项技术在九十年代中期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研究成果,当时得到清华大学化学系刘庄教授、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陶文沂教授等化学、生物工程领域著名学者和企业、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关注。这时的胡文效踌躇满志,他在广泛查阅文献、反复思考后,决定不跟随传统的天然香料、合成香料研究,立志另辟蹊径,在生物催化合成香料和微生物代谢香料方向上走出一条新的路来。在以上研究工作基础上,按程序申报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并获得立项,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业司领导同志亲临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听取胡文效的研究汇报。 1994年,多家企业获知胡文效的研究成果后要求转让或合作,最后选择了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出技术、将军烟草集团出资金50万元,于1995年3月成立济南九州富得香料公司,并由胡文效任公司总经理。上任伊始,胡文效提出公司“规范、创新、发展”的经营理念,即规范是前提,创新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遵照《公司法》、依据《公司章程》等,建立了公司治理体系,在胡文效的带领下,经过五年的持续创新、高速发展,至2000年在济南高新区建成了占地50亩,科研、生产、生活场所、条件齐全,员工80余人,年创利税500余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济南高新区建区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胡文效作为“十位优秀企业家”之一受到隆重表彰。胡文效深有体会地说,取得技术成果需要一个创新过程,而成果转化为生产,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又是一个复杂的创新过程。企业市场竞争依赖于产品技术领先,产品技术依赖于不断创新。他还说,创新需要资源,而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赢得发展主动权!但发挥资源、人才作用靠科学管理,管理者创新的管理理念、科学管理技术的施展,受管理体制、管理对象、环境文化制约,九州富得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公司新的体制机制。 在经营管理企业的同时,胡文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继续走他要走的路。在九十年代中期,乳业及乳类食品开始迅速发展。胡文效经过认真分析乳类食品香气成分及其成因后,决定通过稀奶油酶解,结合乳酸菌异型发酵等强化2,3--丁二酮关键香成分,完善、丰富乳类食品风味。经过多次试验,确定了技术路线、创新点和过程分析方法。经过多轮次论证、答辩,通过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立项,同时2,3--丁二酮单体发酵生产技术获省科技计划立项。 通过“八五”、“九五”攻关课题的开展、课题成果的转化及在全国行业学术交流会上连续获得优秀论文一、二等奖,标志着胡文效科研团队在全国香化行业生物催化合成香料和微生物代谢香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胡文效突出的业绩表现,受到组织上的关注。1997年他被任命为省食品发酵研究院副院长,并被山东省---新加坡经贸理事会派往新加坡接受高级管理培训,同年被国家科委派往美国考察交流。 我们看到的是胡文效的成功,但背后他的付出应该也是惊人的,在谈及有关话题时,他借鉴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回答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2、中年履新 不辱使命 胡文效是一位顾全大局、组织观念极强的人。在他连续主持承担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其在全国香化行业声名鹊起,并当选为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协会常务理事,成为当时全国生物催化合成香料与微生物代谢香料的领军人物时,2003年11月,人到中年的他服从组织安排,由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岗位调任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任所长、党委书记。 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追随他多年的团队,从他奋斗了十八年的香料科技领域转到葡萄酒科技领域。原熟悉他的领导、师长、同行专家、昔日故友为之叹惋。2003年冬,胡文效刚到葡萄研究所工作,中国香化协会秘书长郭振艺高工、时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教授(现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陶文沂教授,担忧胡文效专业研究工作会受到影响,前来葡萄研究所看望,希望他能够统筹兼顾。 省轻工系统直属单位的人都知道葡萄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的老单位,八十年代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至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退休,出现科研人才断层,工作重心发生偏离,科研资源流失,科研组织瘫痪,主要领导频繁更换。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葡萄所内外交困,专业技术人员与工勤人员倒挂,多种经营业务主导,管理混乱,各种纠纷矛盾缠绕,上访事件频发,领导为之困扰,其他单位鲜有人愿意到葡萄所工作。胡文效也是组织上时隔两年后第二次找他谈话,服从调动走马上任的,许多朋友为胡文效捏一把汗。胡文效何曾不想在他的研究方向上继续深入,但环境条件不允许。 2004年春节刚过,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前来省葡萄所调研,在听取了胡文效的汇报后,王省长指出:加快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用人方面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配方面能多能少。他还勉励胡文效大胆改革,要求主管部门支持胡文效的工作。带着组织的信任、领导的重托,胡文效在新的岗位上,开始了新的事业征程。谙熟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规律的他,经过短期的熟悉内部情况和外部行业调研之后,根据单位性质提出了他的“治所理政”方针,明确组织使命: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组织目标:建设科研强所,并描绘出组织愿景;实施三项战略:科研立所、产业富所、人才强所。他把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与建设科研强所统一起来了! 胡文效是一个敢于担当、性格坚毅的人。2004年起,按照既定方针,朝着美好愿景,排除各种干扰,承受着多方面压力,一方面锐意改革,开始带领大家实施“关、停、并、转”措施,整合资源,系统调整理顺;另一方面,克服历史疑难,积极应对、有效处理各种纠纷;同时筹集资金接续建设前任启动的综合大楼建设。胡文效是一个工作狂!十几年来,他时刻不忘组织的重托,职工群众的信任,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耕耘在科研创新的田野上,坚毅地奋力前行。他很少休过星期天、节假日,每遇重要工作任务他都要加班加点,亲自处理每一个细节,这样工作已成为他的习惯。他说,一个人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包含着他的信仰、激情、责任感和创造力,当它了解了组织的使命、规划和自己的岗位职责后,不用别人告诉他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他会主动去思考并迅速行动。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增强单位科研创新能力,为单位求发展,为职工谋福祉,不断创新,尽力做好应该做的事,凭的是胡文效的自觉,上级并没有对他具体吩咐。例如在综合大楼建设过程中,为抢工期他曾整夜在现场督战;又如所史馆建设中,他连续一两个月每天工作到夜晚十二点,与工作人员一起查找、整理史料,策划设计展馆;再如在承接完成泰安市岱岳区葡萄产业规划任务,他利用休息时间和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列出详细规划大纲,并亲自撰写部分章节…… 回顾这十几年,他带领大家在这个岗位作了演奏了“三部曲”。一是翻过了“三座大山”:即处理了长达近十年的历史经济纠纷历史疑难,为国家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筹集资金建设了两万多平米的综合大楼,并实现有效运营;优化了各类资产并实现了资产收益,增强了单位综合实力。二是对单位重新定位为公益性科研机构。根据定位系统地调整理顺,突出了科研工作核心主体地位;优化了单位环境,工作环境条件、院容院貌在区域内成为靓丽的风景,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在2013年省事业单位规范调整中,实现单位更名为“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三是推动了单位向科研“强院”转变。制定并实施中期科研工作规划,完善学科结构,明确研究方向,建设创新团队,优化了人才结构和科研资源配置,显著增强了单位科研创新、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在行业、社会上的影响力,2015年,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实现山东省葡萄研究院被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调整为省农科院管理。 在胡文效主政山东省葡萄研究院的十几年间,单位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水平、院容原貌逐年提升、改善,职工的单位自豪感、荣誉感逐年增强。原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位老领导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葡萄所现在真的像一个科研机构了。 3、重新学习 投入新的研究领域 胡文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深地热爱着他的专业。他被调到省葡萄研究所工作后,也曾想继续开展原科研方向的研究,但当时面对葡萄所科研资源(条件、人才)极其匮乏,单位职责范围内葡萄产业链上的科研内容亟需恢复,把葡萄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开展起来是当务之急。从单位使命大局出发,他决定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与大家一道投入到葡萄学科科研工作中去,一干就达十几年! 在长期的工作经历中,他养成了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为更好的做好工作,他业余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化学专业、在江南大学学习发酵工程专业、在山东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在省委党校学习经济管理专业,同时培养了他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学风。被调任省葡萄所工作之初,他对葡萄学科完全是陌生的,为更好的履行好岗位职责,他决计重新学习。自此,在他的办公桌案头、睡觉的床头、出差的行李箱中总放有有关葡萄品种、葡萄栽培、葡萄酿酒等专业书籍。他与同事们在办公院区内种植上不同品种的葡萄树,以便于随时观察葡萄生长性状表现;在葡萄周年生长不同物候期他必抽时间深入葡萄园细心观察;出差每到一地都要深入到当地葡萄园、企业车间向葡萄农艺师、酿酒师请教,他几乎踏遍了齐鲁大地每一块酿酒葡萄园、主要酿酒企业车间和山东葡萄酒企业在外埠的葡萄基地。十几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从实验室到田间、车间,一直这样坚持着,通过对葡萄品种、葡萄栽培管理、葡萄酿酒理论和实践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葡萄事业。他能敏锐地发现葡萄酒产业中存在问题,系统的分析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见解独到并发表多篇论文。2006年胡文效当选为中国葡萄酒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葡萄酒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在胡文效看来,制约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是“两个种子”、“一个生态系统”和“葡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两个种子”即酿酒葡萄品种和酿酒酵母菌种;“一个生态系统”即葡萄园生态系统;“葡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即葡萄籽、葡萄藤蔓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葡萄果实加工转化新用途技术。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根据国内外葡萄产业科研工作状况,针对葡萄酒产业中需要创新突破的问题,胡文效结合自己的生物工程学专业基础和生物资源利用技术,首先开展了“葡萄化学与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方向的研究,组建了生物化学与工程学科团队,并先后承担了省科技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和省农业重大专项课题,获得了财政经费支持,配置了现代分析仪器和分离设备,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生物分离中试车间,取得了葡萄籽综合利用成果,开发出了葡萄籽化妆品基础油、食用葡萄籽油、高纯葡萄籽原花青素等系列产品,提高了葡萄籽资源综合利用价值,为延长葡萄产业链奠定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胡文效指导研究生开展了蓬莱葡萄酒产区野生酿酒酵母筛选和酿酒工程菌构建,引导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起酿酒葡萄良种选育、葡萄园生态系统研究、酿酒葡萄根癌病生防菌的研究、葡萄建园规划和葡萄酒庄园规划研究、葡萄酒精发酵与精馏研究等。 4、心系行业 谋求可持续发展 2005年,胡文效主张恢复山东省葡萄酒社团组织活动,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6年他当选为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明确提出协会将围绕增强山东葡萄酒竞争力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搞好全行业技术交流活动和葡萄酒感官质量品鉴交流活动。近十年来,协会为山东葡萄酒产业组织培训推出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创新性地开展了十余次技术交流、产品感官质量品鉴活动,为山东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他主政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和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十余年来,将葡萄研究院作为葡萄酒行业整体组成部分和科技支撑,把葡萄研究院建设融入行业发展中。特别是山东省葡萄研究院2015年被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争取了国家公益性服务资源,意义重大。他心系行业企业,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也要求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凡是企业委托要办的事,都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尽心尽力办好。他十几年如一日,把人生最好时光献给了山东葡萄酒事业。 胡文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把引导、推动、支撑葡萄产业发展作为单位和自己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葡萄与葡萄酒事业中。在胡文效看来山东乃至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础在酿酒葡萄园,核心竞争力在产品产地风格。为及时了解掌握山东酿酒葡萄栽培动态情况,胡文效每年多次深入全省各地酿酒葡萄园,察看长势、有否病情,与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咨询,并认真总结、分析、思考,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企业建议、呼吁。为推进培育葡萄酒产地风格,他极力主张选择、培育产区适栽酿酒葡萄品种和酿酒酵母菌种,强化产区产品个性风格特征,并组织省葡萄研究院科研资源历时三年,研究了蓬莱葡萄酒产区土壤、气候等立地条件和不同酿酒葡萄品种的农艺学性状、果实品质与酿酒性能,启动了蓬莱葡萄酒产区酿酒葡萄育种和野生酿酒酵母菌分离、筛选、酿酒工程菌构建科研工作。 胡文效善于宏观思维、战略思维,具有全局观念。他对山东葡萄酒产业思考的深度、认识的高度与远度,以及他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令人钦佩。为引导推动山东葡萄酒产业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地产葡萄酒市场竞争力,他撰文谈观点、通过不同方式向政府反映意见与建议。例如早在2010年,起草山东省葡萄酒产业“十二五”规划时,胡文效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率先提出:发展葡萄酒庄园,依靠技术创新,推进葡萄栽培区域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酿酒生产信息化、自动化,是山东葡萄酒产业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模式和实现方式。为引导全省葡萄酒产业发展,使葡萄酒产业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一席之地,胡文效主张在鲁中南山区发展葡萄酒产业,并亲自主持葡萄酒产业规划、宣传推动,深入企业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有效推动了鲁中南(济南、泰安、日照等地区)葡萄酒产区的诞生和发展。 胡文效极力主张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走葡萄酒庄园之路。他认为,葡萄酒庄园是葡萄酒产业的具体业态,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形式,也是落实技术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葡萄酒庄园生产酒庄酒,是完善、提升葡萄酒产品结构的有效措施;根据国际葡萄酒庄园经营规律,葡萄酒庄园观光旅游是葡萄酒庄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葡萄酒庄园经营要与葡萄酒文化旅游、科普结合起来,开发葡萄酒旅游市场,提出在城市周边选择适合的区域建设葡萄酒庄园的理念,这样既有利于葡萄酒庄园面向城市居民开发旅游市场,又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高雅的休闲观光娱乐场所,转变城市居民传统的休闲生活方式。为使葡萄酒庄园健康发展,他强调葡萄酒庄园建设应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充分考虑投资结构和经营成本结构,突出葡萄酒产品生态个性和庄园旅游服务产品文化个性。为此,他积极奔走,多方协调,引导、推动,并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去支撑正在建设发展的葡萄酒庄园。目前葡萄酒庄园逐渐成为山东葡萄酒产业的主流业态。 作为科技战线上的一位老兵,2011年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被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记二等功。三十年来,胡文效视事业如生命,把科技事业作为人生追求。 后记:谨以此文献给从事科技工作30年的胡文效老师。2012年夏季,我们读研二,开始师从老师学习、做研究课题,不觉已经三年多了,我们也从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不但学到了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做人、做学问、干工作。老师的强烈的事业心、勤奋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不倦的惠人、育人品格,一直在感染着我们。我们一直想把老师的事迹写出来,让更多的同辈人受到启迪,但总觉词汇贫瘠。老师曾教育我们,为人处事不在于说,而在于做,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文/汤晓宏、高德艳、任继波) |